宁德市
11. 把表面抹平,擠出空氣。
」 她不理我,往其他攤走去。」 藉此,我教了她選魚的訣竅。
每天在攤位看的要不是人,就是魚。如果老闆說你內行,就再問一次那尾四齒多少錢。我叫她先去選,每一攤的老闆都叫她阿妹,她一直笑。紅的是紅喉,烤的、煎的,這很貴喔。」那時還是女友的太太說。
邊開我邊念:「剛有什麼魚,你記得嗎?」她記得白鯧、肉魚,卻將午仔魚說成虱目魚,烏魚她知道。我帶她到全聯,教她選鮭魚,看鮭魚油脂的白有無變色,橘色的肉有無瘀血。「用兩個互為相反的表徵,去分別指向兩個相似但互斥的死因」,謝歆哲說道,如此可以讓官員很方便對照,並驗證報案人的說詞是真是假。
我們目前所知的統一官方版直至1742年(清代)才由律例館編篡刊行。清代怎麼驗屍?和現代有什麼不一樣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「因為以前覺得接觸屍體這種事是相對不上流的」,謝歆哲說道。古代人面對死亡常常都是在街頭巷尾,並直接跟屍體接觸。
反之,若發現案情不單純,有時甚至必須重新驗屍,因此通常1、2年以上的審理時間跑不掉。與現今社會地位較高的法醫相比,清代仵作的身份其實是賤民,其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考。
謝歆哲表示,「對於死亡跟有死傷的犯罪,現代與清代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把它物化了」,好像把這兩種人類生活中正常會發生的事件特意強調成特別的事物,這是現代特有的觀念。另外,清代命案以鬥毆致死為大宗,因此在報案時,多數已經知道兇手是誰,甚至在報案時便已被拎去衙門,再加上報案呈文的格式要求對案情做概略的說詞,因此,當官府接獲報案時,已經有一個既有的案情敘事,有待官府驗證。雖然上述是虛構情境,但內容卻半點不假。清代的程序非常強調在屍所驗屍,甚至禁止「弔屍檢驗」(意即將屍體帶到他處檢驗)。
驗屍過程的「微專家」:仵作 驗屍過程中靈魂人物之一則是仵作。例如,若為上吊自殺者,則脖子後的繩痕兩端不會交在一起。繼續深究,更發現傳統驗屍中,判斷死因的人反而不是醫生,而可能是官員和仵作聯手根據《洗冤錄》得出的結論。謝歆哲說,從《洗冤集錄》到《律例館校正洗冤錄》,驗屍知識及其思考模式基本上沒有典範轉移的巨大變動,國家官方地位的取得才是最具意義的變革。
你說看書驗屍?不可能吧,哪本書這麼厲害,掌控生殺大權……」 看到這二句,腦中應該立刻浮現熟悉的談話節目風格和對話場景。」謝歆哲說,很多古裝劇都會呈現官員或仵作在衙門的「驗屍室」裡驗屍,這是錯的。
「這份職業的考核不在於考試通過、拿到執照、入行,而是執業後接受抽驗」。即使如此,仵作還是要接受官府考評。
同時,也十分強調涉案人、關係人和家屬一定要在場,一般大眾也可以圍觀。從清代刑案紀錄中歸納出的大致通則是這樣:當發現有人死亡,死者家屬或證人通報地保、鄉約。清代驗屍思維與現代專家文化不同,不單是專業知識和權威,還需要涉案關係人與屍所現場民眾的監督與認可。若審理結果和前一級相同,就會很順利。相反地若是被人勒死,這兩道繩痕會交在一起。傳統驗屍知識其實與醫學沒有太大關係,與今日大眾認知的法醫學並不一樣。
地保、鄉約至官府通報命案,進入驗屍準備程序。省長官會到各地抽驗仵作對《洗冤錄》是否熟習,沒有考過的仵作必須罰錢。
這種法律文化上的特色,直接影響到《洗冤錄》的知識內容,導致書中常常以屍體、傷口兩兩對比的結構呈現。也就是說,一份驗屍報告的公信力,甚至說它的真實性,不單單建立在官方書籍裡的專門知識,以及操作此專門知識的人的權威上,而是需要民眾的在場眼同監督,認可官府的確按照官方手冊驗屍,才能圓滿。
圖片來源:汪正翔、李品誼 中研院近史所謝歆哲助研究員,研究古代驗屍的知識史,透過她的研究可發現,古代驗屍與現代法醫制度大不同。相較於現代人辦理死亡時,相關從業人員的細緻分工以及一些程序上的規範,皆拉遠了生與死的距離。
仵作根據觀察說明死因為何之後,官員會再次親驗,親驗無異後,返回衙門審問犯人及其他關係人。這本書是《洗冤錄》,在傳統檢驗屍體過程中,此書不僅是判斷死因的重要依據,還可能影響罪刑輕重。謝歆哲補充,《洗冤錄》在告訴讀者,什麼樣的死因會對應到什麼樣的傷狀時,很常是用二元對比的症狀來說明。圖片來源:研之有物 從清代刑案紀錄中歸納出的驗屍流程說明 這還只是第一次驗屍,而且是比較理想、順暢的流程
從清代刑案紀錄中歸納出的大致通則是這樣:當發現有人死亡,死者家屬或證人通報地保、鄉約。清代規定人命案件的判決需經過層層審查,州縣一級審完再到府、省複審,最後才到中央。
古代人面對死亡常常都是在街頭巷尾,並直接跟屍體接觸。相較於現代人辦理死亡時,相關從業人員的細緻分工以及一些程序上的規範,皆拉遠了生與死的距離。
與現今社會地位較高的法醫相比,清代仵作的身份其實是賤民,其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考。這種法律文化上的特色,直接影響到《洗冤錄》的知識內容,導致書中常常以屍體、傷口兩兩對比的結構呈現。
官員帶仵作到屍所驗屍,仵作相驗時會報身長、性別、衣著、面色、有無生病、身體傷口形狀、顏色,傷口是否位於致命部位等。同時,也十分強調涉案人、關係人和家屬一定要在場,一般大眾也可以圍觀。相反地若是被人勒死,這兩道繩痕會交在一起。每升一級,負責覆查的上司必須重新檢視命案偵辦報告中的各個環節,是否合情合理且合法。
謝歆哲補充,《洗冤錄》在告訴讀者,什麼樣的死因會對應到什麼樣的傷狀時,很常是用二元對比的症狀來說明。強調這點的目的在於使驗屍過程中,關於屍傷屍狀的觀察都能夠「公同一干人衆,質對明白」(註1)。
後世流傳不同版本,甚至各地官府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版本,導致可能跨一個行政區,驗屍結果就完全不一樣。中研院近史所謝歆哲助研究員,平常最愛看犯罪推理的電視節目,或懸而未決的奇案追蹤報導。
我們目前所知的統一官方版直至1742年(清代)才由律例館編篡刊行。」謝歆哲說,很多古裝劇都會呈現官員或仵作在衙門的「驗屍室」裡驗屍,這是錯的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